關於留學的2個小錦囊
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。無論是IG私訊、Email收件夾,甚至在學校路上,都碰過來自各學生家長不約而同的這個問題——「有什麼是我/我的孩子可以現在先做準備的?」
雖然未來如此多變,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。但在出國前,我也是有相似焦慮的。在一年的留學生活過了一半的此刻,我試著用另一個角度問自己:「如果有時光機,我會希望自己留學前能知道什麼?」於是有了這篇文章。
另外,曾在A Day Magazine上發表文章,討論自己對於「#該不該去留學、#國外教學方式有什麼不同、#要如何和外國人交朋友」的想法。歡迎有興趣的人透過連結延伸閱讀。那麼以下就讓我們進入正題吧!
留學錦囊一、語言障礙很自然
雖然出國前就知道即使自己通過雅思,口語表達能力還是遠不及母語程度,因此應該不會太順利。但從沒想過的是,體驗語言障礙的過程竟會讓自己如此挫折。以下例子對某些人來說,可能還好,但臉皮薄如我,在初次面對挑戰的時候,挫折感是真實的。
第一個挑戰,落在我抵達英國的第一天——我的行李被弄丟了。
在行李轉盤前空等四十分鐘,預約好的計程車司機一直打,地勤人員愛理不理叫我再等等。直到下批旅客的行李,在原本空蕩蕩的轉盤上出現,我才別無他法用著不純熟的英文想辦法跟地勤報失,同時一邊處理奪命連環摳的計程車司機。
面對繚亂的英文文件表格和滿到頭頂的壓力,我唯一的擔心只有如果行李找不回來,我該怎麼辦。
後來的那個星期,我每天早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撥電話到英航客服,希望透過我不屈不撓的精神,讓他們感受到那只行李對我有多重要。五天後,他們通知我行李找到了,當快遞人員將熟悉的行李箱送到我的住處時,看見它我眼淚都快要掉下來。因為裡面放的,不只是我所有的畫具、所有的衣物,還有很多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物品。
一週的時間,我體驗到客服人員在電話中的各種不耐(因為我聽不懂他們的口音),還有一人在異地的無助。行李最後是找回來了,但我的語言碰撞期才剛開始。
我後來的改變是雙向的,一方面是英文(非常緩慢的)進步,另一方面則是慢慢地接受自己這樣子的狀態。「接受自己所處位置」的心態,讓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更有韌性。
留學錦囊二、當一塊擠乾的海綿
在英國半年多來,我經常覺得自己像是被困在小孩身體裡的大人。我記得自己以前在台灣的自由時光,跑銀行辦卡、簽電信合約、八面玲瓏地處理與他人的紛爭,或是和朋友亂開玩笑。這些看似日常到不行的小事,到了異國,除了語言壁壘外,過去那些習以為常的經驗得重新認識一次。
例如:看醫師不是自行去診所,而是先到註冊的GP看診,預約看診要提早是常態。或是馬桶不能沖水,水電工讓你等了十天才修好。這時難免會出現「如果我在台灣,就不會/用……」這種對現實毫無助益的想法。不只在學校課業方面要當一塊準備盡情吸收的海綿,在生活方面也是如此。
到了琳瑯滿目的超市,買不到想買的水果、食材、調味料,來製作熟悉的台灣料理。換個角度想,這也許是個機會學習如何使用當地食材。少點比較,多點嘗試,是讓我在後來的新生活更為順遂的小關鍵。
延伸閱讀:UCA插畫研究所Book Project作品 – Flower of Love